
就在21日,特朗普高调宣布,说彻底打破中国对稀土的“垄断”,未来,美国将有用不完的稀土,一年就能看到成效。他这豪言一出,美国舆论哗然。
我查了一下美国媒体那边的报道,真实情况,其实是这次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问美国,和特朗普签了一份价值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与稀土合作协议。签完之后,也就有了特朗普高调宣布的事情。
乍看起来,似乎是一场美澳试图通过构建"去中国化"的稀土供应链,突破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。然而,这场看似雄心勃勃的战略突围,其实更像是一场表演给选民看的“政治秀”。
展开剩余66%我们先来说这次美澳签的协议,美澳将在未来六个月内,各自投入10亿美元启动首批项目,覆盖采矿、加工及供应链建设。与此同时,“美国进出口银行”提出22亿美元的融资意向,用于支持七家澳大利亚矿企的关键矿产开发。此外,美国国防部计划在西澳大利亚建设年产100吨的镓精炼厂,旨在弥补高端稀土材料加工短板。澳方将此次合作定义为"待启动的850亿美元项目管道",并强调协议"将两国经济与防务合作提升至新高度"。
事实上,我们之前在节目里提到过,中国对全球稀土供应链的“统治力”,并非是基于稀土这个矿物本身,而是它背后的一整套萃取分离工艺、磁体制备技术,这是一整个产业生态。稀土矿,全球很多地区都拥有储量,美国不是没有稀土,而是没有高效的萃取技术和产业链。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能有今天的地位,是源于数十年构建的完整生态产业,从矿山开采到金属冶炼,从分离技术到磁材加工,中国已形成闭环供应链。
美国说要振兴稀土产业,从奥巴马时期就开始说了,结果到现在,还在围绕稀土矿做文章,本质是西方资本没有耐心干一件需要长期高投入、低回报,经历数十年的投入,才能“开花结果”的事。特朗普"一年见效"的乐观预言也忽视基本的产业规律。
从矿山开发到产能释放通常需3-5年周期,再突破技术壁垒,那更是需要长期积累。一定程度上来说,美澳稀土协议象征西方对资源安全的焦虑,但低估了从矿石到芯片的跨越,需要的是技术沉淀、产业生态与时间积累。中国如今之所以敢打出"稀土牌",正因中国掌握从萃取分离配方到磁体成型工艺的2000余项专利,构建了涵盖800余家企业的产业集群。特朗普政府若认为凭借资本投入与政治联盟即可颠覆这一体系,无异于忽视工业文明的基本规律。
未来的稀土战争短线配资资讯,将是技术标准之争、产业链韧性之争,更是战略耐心之争。真正的垄断从来不在矿脉深处,而在实验室与工厂之中。所以,这场较量,不会止于特朗普的豪言,而将终结于产业规律的审判。
发布于:江西省官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